《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选读一) | iResearch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迄今虽只有约30年的历史,但其发展势头迅猛,现已逐步取得了语言学界的话语权。进入21世纪后,认知语言学受到应用语言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有不少学者撰文、著书,论述认知语言学应用到二语教学中的前景,同时还进行了教学尝试和研究。这些研究一般都声称取得了明显成效(例如Achard & Niemeier, 2004; Boers& Lindstromberg, 2006, 2008; Littlemore, 2011; Littlemore & Juchem-Grundmann,2010; Robinson & Ellis, 2008; Tyler, 2012)。
认知语言学与其他语言学流派的比较
总体上说,认知语言学与先前的语言学派存在显著差异。结构派认为语言是个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拥有由语音与语法构成的双层结构,各自遵循一套规则,彼此互不干扰。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内部的结构体系,并决定了各成员在系统内部的意义。人的语言能力是由外部高频语言刺激与恰当的强化反馈所形成的一套行为习惯。生成派认为语言是由有限的规则组成且拥有无限生成能力的句法体系。该体系独立于语义系统而运行。人的语言能力与其他认知能力分离,由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决定。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意义依赖于语言使用的情境。人的语言能力源于真实交际的实践。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既反映了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过程和结果,又是认知活动的工具。人的语言能力是通用认知能力的一部分,人习得语言与其他认知活动具有相同的规律。认知语言学与其他学派最突出的差异是,认知语言学提出了语言的三大特性:体验性、隐喻性和理据性。这三大特性相互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语言的理据性源于语言的体验性和隐喻性,语言的隐喻性又基于语言的体验性。因此在这三大特性中,体验性是基础、是前提。
语言的三大特性
语言的体验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对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人际世界的感知和体验,是基于感知和体验基础上的高级认知活动。也就是说,身体的感知和体验是高级认知活动必要的基础。不少实证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身体体验参与语言理解的证据。研究表明,当我们阅读文章或是听别人说话时,我们会自动激活相应的感知和运动形象,以帮助自己理解别人的语言信息。Littlemore(2011)综述相关的多项实验研究。例如在Richardson 和Matlock (2007)的研究中,受试被要求观看一幅图片,图片上有一条横穿一片荒地的道路。与此同时,受试会听到与图片相匹配的文字叙述。一组受试听到的描述是道路艰难坎坷,崎岖不平;另一组听到的是,道路平坦宽敞,畅通无阻。研究发现,第一组受试的目光在图片上移动的速度比第二组要慢得多。再如在Gibbs(2003)的实验中,有两组美国大学生被带到农村。他们被要求边走路,边听故事。一组学生听的故事是,一对夫妻关系和睦,生活美满;另一组学生听的故事是,一对夫妻关系出现裂痕,碰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研究发现,与第一组相比,第二组学生走路的速度明显放缓。上述两个实验结果都表明,人们在处理文字信息时,同时也在“体验”被描述的情景。
语言的隐喻性
根据认知语言学,语言中的概念隐喻是人类进行高层次思维和处理抽象概念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我们会把时间概念理解成我们身体能够感知、接触到的空间体验(Littlemore,2011)。Lai(2011,转引自Lantolf,2011)用空间方位描述了中文里的时间概念。中文“前”与“后”分别代表英语中的far past (例如前天、前年)和far future (例如后天、后年)。中文的“上”和“下”分别代表英语中的immediate past(例如上一周、上一年)和immediate future(下一周、下一年)
语言的理据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理据性。也就是说,形式和意义之间是有理可循,有据可查的。语言的理据性可以体现在义—义联系、形—义联系和形—形联系上(Radden & Panther,2004)。义—义联系主要体现在语义层面上,其中主要有词源理据、隐喻/转喻理据等。例如多义词一般有多个义项,这些义项通常以原型义为中心,经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不断向外辐射,最后形成一个辐射型的语义网络。形—义联系的理据主要有三种:数量理据、顺序理据和象声理据(王寅,2007)。按照这个数量规则,可以发现英语中的长词比短词的意义复杂;长句比短句的意义复杂。这也符合心理加工原则,即语符越多,人要付出的注意越多,心智加工就越费时,理应传递的信息就越多,否则就违反了经济学原理。顺序理据可体现在语言的多个层面。例如习语由好几个单词构成。这些单词出现的先后顺序并不是任意的。在safe and sound中,逻辑上说,safe是旅行的第一需要,sound是第二需要,因此这两个词的顺序不能颠倒。象声理据顾名思义,指的是象声词。形—形联系主要指发生在语音层面上的头韵法,例如publish or perish中的 /p/ 意味着force、violence。类似的词还有pirated、push、pull、plough、plunge、plug、pluck(Osoba,2008)。
文献信息:
文秋芳,2013,《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